年份:2006 / 導演:Mira Nair / 片長:122分鐘
The Namesake (同名之人),這部改編自 Jhumpa Lahiri 原著。這是一部印度版的移民第二代故事,描述著印度家庭的價值觀。一對印度夫妻70年代移民到美國,建立自己在移民世界的小家庭。父親在印度經歷過一場火車意外,隨身攜帶的是一本俄國作家Gogol的書,也因這本書本,讓他從意外中重生,父親將兒子(主角)取名為Gogol。這名字和俄國名作家同名,讓男主角在求學階段常被同學譏笑,父親從未告訴他名字背後的意義,Gogol始終認為父親只是給了他一個自己喜歡作家的名字為名,當Gogol長大後,他為自己取了一個好記的美國名字Nick。
這部片,描述著兩代之間文化與價值觀的差異,對於生長於美國的兩個孩子,即使自己流著印度的血統,但對印度文化毫無概念;而移民的父母,雖然身處異鄉卻依舊對自己的文化與家族有著強烈的情感。其實,在美國的印度人,他們比華人更堅持保有自己的傳統文化,很少看到華人婦女會穿著旗袍逛街買菜,但卻常在超市遇見穿著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,如同片中男主角的母親,時時刻刻都穿著印度傳統服飾。Gogol第一次帶美國女友回家見父母時,雖然Gogol很認真的告訴她,在他們家有哪些禁忌動作,女友的行為舉止衝擊了傳統的印度家庭,也因此Gogol的母親並不太接受這位美國女友。
父親的突然驟逝,帶給這個家庭很大的衝擊與改變,劇情也開始有了轉折。
在傳統喪禮中,Gogol的女友穿全身黑衣服來誌哀,與在場全白的印度傳統服飾形成強烈的對比,導演刻意安排女友脫下外套的畫面,無袖的背心,讓在場的印度太太們有些驚訝;這些小細節的動作,一再地凸顯了文化差異。喪禮過後,Gogol無法立刻放下母親一個人獨處,他暫時放下工作陪伴在母親身邊,此刻,他才意識到父母對他的期望與家族的重任,他改回了原有的名字,也因為女友和自己家族的觀念上的差異,於是決定分手。印度的父母配婚觀念,延續到Gogol的母親身上,她為Gogol選擇一位印度友人的女兒,Gogol聽從了母親與這位同是第二代印度裔結婚。
後來,Gogol發現他太太和法國前男友一直保持連絡,他傷心的結束這段婚姻,Gogol的母親也為此自責。結束婚姻後的Gogol,經歷了人生的起伏,選擇暫時離開美國,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。Gogol的母親在丈夫喪禮過後,決定把房子賣掉,返回印度過自己的生活。這就像很多第一代移民,當年辛苦的在美國生根,等孩子長大成年後,最終還是選擇落葉歸根,回到自己的故鄉。
關於移民文化的電影很多,但這部片子導演將整部戲劇慢慢鋪陳,用色調、音樂的對比來帶出文化上的差異與情感上的衝突。影片中,當父親的骨灰撒下恆河那一瞬間,敘述著恆河給予印度人生生不息的精神。
推薦另一部關於文化差異的影片: Outsourced (世界是平的)